经过十来天的不懈努力,朱文正好不容易挖通了地质队的那间伙房。
来到棋盘台的第三天,朱文正就到申大有的那个“工地”开始干活儿了。
毕竟是当过副厂长的人,朱文正比较有“全局眼光”。他在“开工”之前,先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,仔仔细细地将整个棋盘台地区勘察了一遍。
棋盘台的这片滑坡区,大约有零点五平方公里。根据老吴的介绍,有房屋建筑的地段,都集中在滑坡区域的东北部。从黑石崖的底下直到公路边,原来有二十来个大小院落,房屋三十二栋六十多间,估计大部分已经全部坍毁,并且被泥土深埋。不过靠近公路的几处零散房屋可能没有倒,或者没有完全倒。其中有两栋六间紧挨着滑坡区的边缘,甚至还露着房脊。
申大有当初就是从这六间房子开始下手的。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,申大有挖出了其中的三间房子。最西北边那间,距离勘探队的院子不足十米,而道班房则在勘探队的南边三五米处。不过,距离虽然不远,可是越往西,建筑物上覆盖的泥石流越厚。估计勘探队房子上面的覆盖层,得有两三米,而且其中还掺杂了岩石碎块和大小不一的树木,从上面开挖难度极大。
申大有听人说,还是勘探队的院子里值钱的东西多,于是就知难而进,想要把那院子挖出来。从上面没法下手,他就从已经挖开的房子西墙上掏洞,采用“坑道作业法”通过去。结果挖了没多远,那“坑道”塌方把他砸死了。老吴告诫朱文正说,你别跟申大有似的得陇望蜀,就对付西边的这几间房子算了,拆拆房顶,清理点旧砖瓦什么的就行。
朱文正一开始很听话,接着拆申大有没拆完的两间房子。可是干了几天他发现,那“原房主”挺穷,盖的房子没有房梁和檩条,上面就是用些粗细不一的木棍子搭起来的。而且从上到下也没有砖,垒墙用的是土坯,根本就拆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。于是他改了主意,决定还是要继续申大有未竟的“事业”,朝那“勘探队”和“道班房”下手。
促使他改变“施工方向”的原因,是司机路子给了他“启示”。
那是他来棋盘台的第七天。那天上午,路子开着车来了,拉走了半车的旧木料和破门窗,这都是原来申大有拆出来的。他还拿出了二十块钱,说是上次申大有托他代卖了一些挖出来的“废品”,既然朱文正继承了申大有的“岗位”,那么这些钱也该属于他朱文正。
朱文正倒是真需要钱,但初来乍到的他更需要“人缘”。于是他坚决不要,说“我哪儿也不去,有钱也没用,你留着吧,或者就算我送给你了。”
朱文正的“大方”让路子很高兴,装车的时候他抢着干。装完车朱文正问他去哪儿,他说先回北乌素,把这些材料卸到建筑队的院子里。下午没事,明天早上出车去县里,给农具二厂拉材料。朱文正就说,你既然没啥事,吃完饭再走吧,咱俩喝两盅。路子奇怪,问哪来的酒,朱文正神秘地笑笑,告诉他说,他前天去了一趟安井台子,卖了点废铜烂铁,换回了一瓶“乌素白干”。
安井台子在棋盘台的东南方十二里处,是离这儿最近的一个村子。老吴送朱文正来的时候,给他留下了十块钱,告诉他以后可以去那个村买吃的用的,不过来回都要小心点,更不能透露自己住在棋盘台。其实不用老吴嘱咐,朱文正自己就相当谨慎。那个村有个逢五逢十的小集市,朱文正去集上卖点挖出来的“废品”,然后买回些吃食以及油盐酱醋、毛巾肥皂和一盏煤油灯。他去过两次,都是办完事儿就走,不敢多做停留。
朱文正把路子拉到他的屋子里,现做了一个野蒜苗炒鸡蛋,又拿出些花生果,加上一碟酸白菜,两人用饭碗当酒盅,对坐着喝起来。
朱文正想跟路子喝酒是假,想从他这里打听事儿是真的。不过也不用他费劲打听,路子两口酒下肚,就主动给朱文正说了很多他想知道的事儿。然后朱文正又问了不少问题,路子一一作答,看起来什么都没对他隐瞒。
路子首先讲他自己。路子是个小名,也是个外号。他的大名叫路宝田。不过在这乌兰山地区,一般男人之间没有叫大名的,都是叫外号。比如老吴,他的大名叫吴作山,可没几个人知道,大家都叫他吴老六。路子是黑龙江人,老吴是甘肃人,都是在老家“有事”跑到这里来的。不光他们,在整个北乌素公社,这样的人很多。因为北乌素这个地方比较特别。
北乌素有好几个特点。一个是这儿特别偏僻。北乌素公社处于乌兰山区的最北部,靠着边境。北乌素镇(公社所在地)离边境只有三十五公里,是东塔县内“涉外”的两个公社之一,另一个就是北乌素西北面的鼓山公社;还有,就是这儿的地形特殊。其实乌兰山本身就是个地质奇迹:这一片大山的北、西、南三面都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,东面是植被稀少的沙砾地区,唯独这乌兰山一带,山高坡陡,草长林密;而北乌素镇则位于整个山区的最高点,山形陡峭,地势险峻;其三,这一片地方不小,但村庄稀落,原住人口很少。□□前的1965年,北乌素和鼓山两个公社的户籍人口只有1800多人,散布在1200多平方公里的地盘上;第四个特点就是外来人口超过了本地人口。到1973年,估计在这里常住,但没有本地户籍的人口已经超过了3000,大多数都是来自附近各个省区的“游民”(通称“盲流”)。
“盲流”愿意来这里也是有原因的。首先这里乌兰山区的自然资源和野生资源比较丰富,其次是这里山高皇帝远,盟、县两级的管理都是鞭长莫及。在别的地方走投无路的人,到了这里比较容易生存下去。比如路子,他是1967年冬天来的,吴老六比他来的早,那时已经在北乌素娶了老婆安了家,而且当上了公社建筑队的“瓦匠头儿”。路子刚来时就在老吴的建筑队干活,老吴待他不错,他也就成了老吴的“心腹”。他在老家原本是个货车司机,后来北乌素公社成立运输队,老吴把他弄去了那里,先开拖拉机,两年后“鸟枪换炮”开上了汽车。运输队归属县“联运”(全称是联合运输指挥部)北乌素管理站统一调度。因为北乌素的经济不发达,运输队经常没事干,所以他们这些司机也就四处揽私活挣外快。老吴那里有什么运输的活儿,都是路子给他干的。